中国防务观察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7|回复: 1

实验证实清醒梦中的时间感知与醒时感知完全一致不会变慢!!

[复制链接]

44

主题

61

帖子

24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8
发表于 2024-4-4 21: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络上这么多野生“清醒梦”教程跟经历,那科学界到底是如何看待“控梦”行为的?
SME情报员

讲讲科学史,聊聊科学家,挖挖冷知识







505 人赞同了该文章





​梦,可以说是人体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一种主体经验了。
那些生产于睡眠时模糊的影像、声音、感觉,甚至是思考的片段:有些是日常生活中焦虑的映射,有些是光怪陆离的全新世界,还有的甚至可能带来对现实帮助极大的一个启示。
梦见衔尾蛇而悟出苯环分子结构的化学家凯库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é),习惯在梦中练习“预演”比赛的传奇高尔夫球手杰克·尼克劳斯(Jack William Nicklaus),还有保罗·麦卡特尼(James Paul McCartney)那首来自梦中的经典之作《Yesterday》……
一个个案例似乎都在提醒着人类:梦境的神秘与潜力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声称自己是因为梦见衔尾蛇而悟出的苯环结构
人类先民们往往习惯将梦与未来或神谕联系在一起:古埃及人在神庙中安置“梦床”入睡以求梦中获得神意指导,而中国古代也有著名的“周公解梦”传统。一开始我们对梦是感到神秘、神圣甚至敬畏的。
随着理性观念与科学主义的发展,对梦的解析渐渐由神学延伸到哲学讨论(庄周梦蝶式的本体论怀疑主义),又在19世纪佛洛伊德与荣格等研究者的推动下进入心理学研究范畴,乃至近现代更加讲究实验数据支撑的神经科学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类对梦的态度从敬畏转变到好奇,现代人甚至试图利用它。对梦境利用的畅想,最出名的应该要数2010年诺兰导演的电影《盗梦空间》。影片中的犯罪团伙利用高科技设备创造并与他人共享梦境,借此窃取机密信息甚至植入想法。
那么,事实上人类真的可以主动创造或者控制自己的梦境吗?


电影《盗梦空间》中,通过连接神经系统的设备及精神稳定药物可以将众人带入同一个梦境。成员们通过训练在梦境中保持清醒状态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梦境是不可控的,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做梦的过程及其内容。但事实上,对于一些人来说梦境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可知可控”的。
科学界对于这种在梦中意识到自己在做梦,并且做梦者可以对梦中的人、事物、环境及剧情有一定程度的控制的体验,定义为清醒梦(Lucid Dream,又称清明梦)。
有趣的是,人类中会做清醒梦的人数占比其实并不少。只是由于做梦这种体验的私人性质,使得很少人会相互交流,而且很多梦在我们醒来后并不会留下清晰的记忆,所以导致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清醒梦的广泛存在。
1988年心理学博士Jayne Gackenbach和Snyder进行了一项关于清醒梦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过清醒梦经历的人达到了受访人数中的58%。尽管由于梦境的判断极度个人化,此类数据在科学研究上不算严谨,但也足以看出会做清醒梦的人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多。


物理学大佬费曼(Richard Philips Feynman)也是一位“清醒梦大师”,他自述可以由清醒的状态直接进入清醒梦境。但副作用是他刚醒时经常陷入“鬼压床”状态而被吓得不轻
这一介于清醒与沉睡之间的奇妙梦境状态不仅广泛存在,而且“历史悠久”。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记录下了“梦中知梦”的体验。除此之外各历史时期从未中断过的关于清醒梦的记载,也让研究者确信这其实是一种人类本能而非“变异”或是精神病态体验。
1913年荷兰精神病学家范·爱登(Van Eeden)首次在自己的文章中创造了“Lucid Dream”(清醒梦)一词,半个世纪后哲学及心理学家希莉娅·格林(Celia Green)注意到了这类描述,整理了前人零碎的相关研究,并总结出清醒梦的一套特征并将其与快速眼动睡眠和错误觉醒现象首次联系在了一起。
(注:错误觉醒就是那种我们在梦中“醒来”并梦见自己执行每日例行程序的情况)
我们都知道,长期的观察实验已经证明了梦与睡眠中的快速眼动期(REM)强烈相关。在快速眼动期间,脑电图所显示的脑内活动近似于清醒状态。而希莉娅的报告中也提到了,清醒梦也是大多发生在快速眼动阶段。


快速眼动期(REM)的脑电波与清醒(Awake)状态的脑电波是最接近的 图源:Lumen Learning
以上的种种研究都是出于十分主观的数据收集得来的,被研究者说自己做了清醒梦,并且详细描述了其梦境体验,但科学家如何从纯粹客观角度证实其存在呢?
1975年,基斯·希恩博士(Keith Hearne)通过一个巧妙的实验设计解决了这一难题。希恩先是发现了被研究者在快速眼动期眼球的规律转动,唤醒对方后被告知受试者当时似乎进入了一个清醒可控的梦境。
于是他又找到了一位名为Alan Worsley的经验丰富清醒梦者,并提前与他约定了一套规律的眼动运动。随后,Alan在清醒梦境状态下按约定的眼动规律(如左右左上下上)观察梦境世界,而希恩则在现实中通过眼电图(EOG)直接捕捉到了一致的对应眼动规律。
从科研意义上来讲这是人类首次实现清醒意识与梦境意识的交流互动,其研究成果于1975年4月发布在《社会心理研究》(The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杂志后,得到了学界的正式认可,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研究者的关注。


Keith Hearne博士与他设计的实验仪器
受到希恩博士这种互动研究方式的启发,清醒梦领域迎来了一个为之痴迷终生的研究者——斯坦福大学精神生理学博士史蒂芬·拉伯格(Stephen LaBerge)。1980年,33岁的斯蒂芬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开始研究清醒梦并进一步开发西恩博士的研究方式,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经过长达5年的研究,他成功利用这项技术解决了另一个困扰人类多年的问题:梦境中的时间感知与现实中的时间一致吗?


盗梦空间中关于梦境时间的解释 符合了常人的感觉但其实不甚科学
史蒂芬让受试者在清醒梦状态下计数,同时做规律眼动运动。例如受试者在梦中数十秒钟,同时做十次观察左上角的眼动动作。结果显示,清醒梦中进行的计时时间感知与清醒生活中的感知完全一致——梦境中的“时间”并不会变慢。
这也印证了科学家们长期以来的一个猜想:我们之所以感觉梦境中时间变得漫长并不是因为人脑变快之类的原因,而是因为梦境往往由不连续的跳跃片段组成,我们只记得似乎经历了从清晨到黄昏的过程,却忽略了其中并没有细节,是“跳”过去的几段梦境。
因此也解释了为何梦中思考的案例中,基本都只有灵光一现型的顿悟,而不会有需要长时间计算、累赘工作的成果在梦中被完成。


史蒂芬·拉伯格(Stephen LaBerge)
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史蒂芬总结出一套“清醒梦训练大法”,他认为所有人都有实现清醒梦的潜能,只要通过一定的训练都可能做到。
诱发清醒梦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凭经验总结出来的认知法(cognitive techniques),根据实验总结出来的外界刺激法(external stimulation),还有借助化学药剂进行的混合法(miscellaneous techniques)。
进入清醒梦状态的首要步骤就是“知梦”。认知法中建议尝试者在清醒时规律地检验自己是否在做梦(例如跳起来感受腾空时间),形成习惯后会有较大概率在梦中检验发现异常,从而知晓自己身处梦境。
而成立了清醒梦研究所(The Lucidity Institute)的史蒂芬还尝试更狠的方法——发明清醒梦眼罩。在长期的实验中他们尝试过声音刺激、光刺激、电刺激、震动刺激、平衡变化等等外界刺激,最终发现光刺激的成功率是最高的。
其工作原理就是检测人的眼动频率,发现佩戴者处于梦中时放出光线干涉梦境,从而提醒你身处梦境,诱发清醒梦。


清醒梦辅助装置,一般需要在心理专家指导下配合训练使用 也就是说在某宝上的那些基本不会起什么作用
要想成为一个清醒梦大师当然不止于“知梦”,还要学会造梦。研究者建议尝试者在入睡之前先想好要梦的内容,尽量多的细节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操纵梦境。因为操控梦境也是要基于现实体验的,例如你想在梦里飞翔,那么去找找滑翔伞玩家的第一视角视频看一下就会很有帮助。(不然很多人在清醒梦里也只能像鸡仔一样腾空失重扑腾……)
另外一点是对梦境回忆能力的训练。这一点其实在逻辑上很有意思,你想想看不管你在梦里多爽,如果醒来的一瞬间你就忘得一干二净了,那对于现实清醒状态的你来说就一点都不爽,谁还有动力去研究练习呢?
所以认知法会建议尝试者养成“记梦”的习惯,每次醒来先尝试回忆一下梦境内容,甚至可以拿小本本记下来。外界刺激法的一些仪器,有的可以设置在快速眼动期一结束就强震唤醒佩戴者,这样确实会极大概率地增强记梦的可能性。(但可能带来睡眠不足的副作用……)


史蒂芬在与《盗梦空间》主演之一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Joseph Gordon-Levitt 探讨清醒梦时的话
至于药剂诱发清醒梦相关的研究,目前科研者还是持比较保守的态度。
2018年,在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121名志愿者服用了加兰他敏,结果与过去六个月的自我报告相比,一些参与者发现他们做清醒梦的能力提高了42%,且有10人是第一次做清醒梦。据推测,加兰他敏可以使乙酰胆碱积累,从而在做梦时增强记忆力和自我意识。
不过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能够诱发清醒梦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什么?


清醒梦状态下的眼动(下)比普通快速眼动(上)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目前最重要的发现并已经投入应用的,就是清醒梦对于噩梦的抑制作用。
人类做噩梦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生活压力过大,也可能仅仅因为床不舒服,但其中最难顶的还是各种创伤后遗症(PTSD)。人在经历过情感、战争、交通事故等创伤后可能会产生精神疾病,具体表现为梦魇或者幻想,不断重现创伤的场景。
而在与此相关的噩梦中,触发清醒梦可以让患者有很大概率在梦中与恐惧的对象达成“和解”。对于常人来说,清醒梦的类似体验大多是被人追杀的噩梦中,可以通过控梦让自己变得强大来击退敌人;或是被诡异的东西追逐时,在清醒梦中可以压下恐惧与之产生有趣的对话来消除恐惧。




创伤后遗症患者在清醒梦中消除恐惧的方式与《哈利波特》中的这一片段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关于清醒梦的应用还有体育模拟训练、探索人类认知意识、提升创造力甚至治疗认知相关的精神疾病的尝试。不过这些研究都还在起步阶段,人类对于梦境的全貌尚未探明,严格来说我们都还不能确定它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因此就个人而言,清醒梦的体验确实可能带来十分刺激的爽快体验,但同时也潜在影响睡眠质量甚至是搅乱个人对梦境与现实的认知判断的副作用危险。因此我们还是建议在专业心理学者或医师的指导下才可以进行尝试,不要刻意地搅乱自己的作息规律。
毕竟涉及精神科学的梦境始终是我们尚未完全了解的领域,其中潜藏的危险或许还不值得我们以身相试。

潘梦佳,孙沛. 清醒梦的心理学研究. 心理研究 2019.12
Dreams: Cinema of the Subconscious
Lucidity Institute. Lucidity Institute Answers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Lucid Dreaming 2015.2.15
Stephen LaBerge, Ph.D. Lucid Dreaming: Psychophysiological Studies of Consciousness during REM Sleep. Sleep and Cogni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0 (pp. 109-126)




发布于 2020-09-02 19:59

欢迎转发二院三院讨论https://forums.chinadefenseobservation.com/home.php?mod=space&do=thread&uid=647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61

帖子

24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8
 楼主| 发表于 2024-4-5 10: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蹦蹦蹦 于 2024-4-5 10:39 编辑

被研究者说自己做了清醒梦,并且详细描述了其梦境体验,但科学家如何从纯粹客观角度证实其存在呢?

1975年,基斯·希恩博士(Keith Hearne)通过一个巧妙的实验设计解决了这一难题。希恩先是发现了被研究者在快速眼动期眼球的规律转动,唤醒对方后被告知受试者当时似乎进入了一个清醒可控的梦境。
于是他又找到了一位名为Alan Worsley的经验丰富清醒梦者,并提前与他约定了一套规律的眼动运动。随后,Alan在清醒梦境状态下按约定的眼动规律(如左右左上下上)观察梦境世界,而希恩则在现实中通过眼电图(EOG)直接捕捉到了一致的对应眼动规律。
从科研意义上来讲这是人类首次实现清醒意识与梦境意识的交流互动,其研究成果于1975年4月发布在《社会心理研究》(The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杂志后,得到了学界的正式认可,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研究者的关注。

受到希恩博士这种互动研究方式的启发,清醒梦领域迎来了一个为之痴迷终生的研究者——斯坦福大学精神生理学博士史蒂芬·拉伯格(Stephen LaBerge)。1980年,33岁的斯蒂芬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开始研究清醒梦并进一步开发西恩博士的研究方式,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经过长达5年的研究,他成功利用这项技术解决了另一个困扰人类多年的问题:梦境中的时间感知与现实中的时间一致吗?

史蒂芬让受试者在清醒梦状态下计数,同时做规律眼动运动。例如受试者在梦中数十秒钟,同时做十次观察左上角的眼动动作。结果显示,清醒梦中进行的计时时间感知与清醒生活中的感知完全一致——梦境中的“时间”并不会变慢。
欢迎转发二院三院讨论https://forums.chinadefenseobservation.com/home.php?mod=space&do=thread&uid=647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军事天地|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声明:站内帖子不代表本网站观点|China Defense Observation

GMT+8, 2024-5-20 20:27 , Processed in 0.0183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